6月15日,文理学院二支社组织20余位社员赴“浙东延安”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参观学习。
走进纪念馆,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无不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革命先烈们在这片崇山峻岭中坚持斗争,与敌人周旋,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与自由。斑驳的《浙东临时参议会成立通告》上,“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仍清晰可辨——这份1945年的珍贵文件,正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抗战的实证。展柜中泛黄的《前锋报》合订本,记载着农工民主党成员参与根据地医疗建设的往事,让社员们触摸到多党合作初心的温度。
在“统一战线”专题展厅,三组数据引起了社员们的共鸣:根据地34%的行政干部来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浙东银行发行的抗币上有民主人士的签名印章;梁弄镇“同心井”至今保留着当年军民共凿的痕迹。特别是聆听了九三学社先贤参与兵工厂技术攻关的口述史后,大家深受触动。先贤们在简陋茅棚里研制的土地雷,与共产党人的步枪共同筑起民族防线,这种“风雨同舟”的基因,恰是新型政党制度最深厚的历史注脚。
在谭启龙旧居的梧桐树下,社员们重温了1944年浙东各界临时代表会议文献。大家表示,面对敌人的围剿、物资的匮乏、环境的恶劣,革命先烈们以钢铁般的意志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值得当代人赓续传承的精神瑰宝。
作者:(晏春根)
信息来源:九三学社绍兴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