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这片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他用二十年的坚守与探索,将一颗小小的吊瓜培育成农民的“致富果”,用科技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他就是郑琪,绍兴市九三学社优秀社员代表、中国吊瓜产业领军人物。
人物名片:郑琪,1975年生,高级农艺师,绍兴市博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绍兴市越蒌食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绍兴市第六、八、九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绍兴市第八、九届委员,农业支社主委。他从事吊瓜研究二十余年,是中国现代吊瓜产业的主要开拓者。他选育出“花山1号”“越蒌2号”“越蒌3号”“越蒌4号”和“越蒌6号”等吊瓜新品种。他主持的吊瓜科研项目有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成果获浙江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成果获绍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绍兴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浙江省百名“科技追梦人”,浙江省第二批农业技术带头人和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近年来,他从市农科院辞职下海创业,成功打造吊瓜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初心如磐,扎根田野育“金种”
郑琪与吊瓜的缘分始于2003年。彼时,吊瓜作为一种小众经济作物,尚未被广泛认识。郑琪敏锐地察觉到其潜在价值,决心投身吊瓜科学研究,立志用科技为农民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吊瓜品种。他一头扎进实验室与试验田,采用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他成功选育出“越蒌2号”和“越蒌3号”等吊瓜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颗粒大、易开口去壳,而且产量高、抗病性强,深受市场欢迎,成为吊瓜产业的“明星品种”。他的科研成果《吊瓜茎尖脱病毒技术》《特大籽粒吊瓜新品(系)选育和示范》《油用吊瓜良种筛选及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等不仅填补了国内吊瓜育种领域的多项空白,更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不仅要写在论文里,更要种在大地上。”这是郑琪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造福农民。多年来,他始终奔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从浙江到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多个偏远山区。他不仅为农民提供优质吊瓜种苗,还手把手教他们种植技术,从瓜棚搭建到病虫害防治,从施肥管理到采摘分级等,每一个环节都倾囊相授。
在他的帮助下,许多贫困山区的农民通过种植吊瓜实现了脱贫致富。2015年,作为科技部“三区”人才,在贵州省晴隆县,他带领当地农民在石漠化严重的区域种植“越蒌2号”,第一年亩产就达到200多斤,第二年亩产提高到350斤以上,亩效益达6500元以上,是当地种植玉米、薯类和烤烟等作物收入的3倍以上。如今,吊瓜产业已成为湖南、贵州、四川等偏远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下海创业,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2020年10月,郑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下海创业。他深知,吊瓜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技支撑,更需要市场运作。于是,他凭借多年的科研积累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成功打造了吊瓜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一是育种环节,根据市场需要先后育成特大籽粒、超高产、薄壳、特长籽粒和超高油等多个特异性新品系。二是育苗、推广环节,他选育的“越蒌2号”“越蒌3号”和“越蒌6号”新品种在全国18个省市进行了推广,累计种植面积达19.26万亩次。三是种植环节,不仅总结出全套吊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还探索出“吊瓜-魔芋”“吊瓜-黄精”等套种模式,使亩效益翻了两翻。四是精深加工环节,不仅专注提升炒制工艺,还在栝楼肽、栝楼脂蛋白提取、吊瓜蒸馏白酒、吊瓜养生精油和其它保健产品等多个方向开发出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他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将吊瓜子推向全国各地。如今,他的吊瓜全产业链模式已初具规模,不仅带动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也为吊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履职尽责,为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九三学社绍兴市委委员、农业支社主委和市政协委员,郑琪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为农业发展建言献策。他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提案,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贡献智慧和力量。他提出的“进一步推进我市智慧农业发展的建议”“组建农业科技联盟,助力农业强市建设”“加强种业创新,推动绍兴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郑琪的故事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更是九三学社优秀社员履职尽责、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他用二十多年的坚守与探索,为吊瓜产业注入了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和汗水。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农业领域,用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李婷婷)
信息来源:九三学社绍兴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