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藩医师(1917——1994),出生在长江以南的美丽城市——江苏丹阳。这个城市以瞎子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闻名,也因为出了一个专治瞎子的眼科医师唐国藩而名闻遐耳,无独有偶,如今它又以眼镜市场的繁荣而崛起在长江之滨。
少年立志 苦苦求索
唐国藩医师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裁缝,一手裁缝绝活揽来方圆几百里的百姓前来量体裁衣。他的父亲早期烧窑,希望儿子将来学点手艺为乡里人服务。
五岁那年,唐国藩随父上山砍柴,路过菜油地时,听到田埂下传来一阵阵呻吟。原来是一位老者摔倒在田埂下。他跳下去与父亲一起扶起老人,这时他才发现老人原来是个瞎子。父亲告诉他,他所在的乡村因为地处山区缺医少药有许多瞎子。没有眼睛不就如同永远生活在黑暗中吗?他们怎么生活呀?他问父亲他能不能长出一双神仙手,只要他发功,这些瞎子的眼睛就亮了。父亲说这不是神话,只要你努力,练就一双拨蘙复明的手是可能的。
“你愿意当这样的神仙吗?”他的父亲问。
“当然啦!”
“常熟有个中医师,去那里可以学到你说的神仙本领。”父亲提醒他“常熟路远,而且听说那医生很严厉的,你可要有吃苦的准备哦!”
从此,五岁的唐国藩就走上了学医的不归路。
那位老中医很喜欢这位长的清秀又伶俐的孩子,更喜欢这位孩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总是找活儿干,便有心多教他几招。一天,老中医拿出一本彩图《本草纲目》,说:“大自然里藏着许多宝,你对着这些图去找吧!”
爬遍了方圆几百里的山,走遍了他认识的路,十五岁那年,少年唐国藩已能认出《本草纲目》中所描述的大部分草药,并背出它们的药理功能了,并且还能时常开出一些令人惊讶的药方来。老中医师对他的父亲说:“这孩子是个奇才,送他去城里读书吧,否则可惜了这块料。”
一九四二年,唐国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苏国立医学院,开始了六年的本科学习。那时烽火连天,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学校被迫转移。由于与家里联系不上,往往连吃饭的钱都没有着落,唐国藩求学的路走得非常艰难。有人劝他,你有中医功夫,回乡开个诊所,日子要比四处辗转求学容易得多。唐国藩认为,求学的路虽然走得很苦,但是他已经看到了新医学的曙光,说什么他也要坚持下去,“当走不下去的时候走下去就是了”,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坚持下去就是了。这是他的座右铭。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度过了六年的本科学习生涯,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初 露 端 倪
毕业了,唐国藩踌躇满志。他随著名眼科教授姜心曼到浙江大学医学院(后改名浙江医学院,继而改名浙江医科大学)执教,兼眼科医师。经历了中医和西医严格训练的他认为,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引进西方先进的眼科医学。他浏览西方眼科类丛书,发现《梅氏眼科》无论从理论上或临床实验上都有着高屋建瓴之功,是眼科类同行不可多得的眼科大全 。他着手将它翻译成中文。那时他刚到学校任教,教学与临床工作都佷忙,唯一能利用的时间就是晚上。那段时间常常是一包烟伴着他工作至天亮。公鸡报晓,他放下书卷,又去学校了。《梅氏眼科》翻译完成了,它是我国第一部引进的西方眼科全书,当这部红底烫金翻译类巨著出现在新华书店书架上时,它迅速成为专业工作者必备的眼科类书籍。
唐国藩的名字很快在医学界传开了,人们发现这位年轻人除了对专业有着执着的追求以外,还非常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他被指定为专门从事空军飞行员体检的眼科医师。
这项新的工作使他兴奋,他感觉责任重大。不过在担任体检工作的时候他迅速发现,传统的体检方法随机性太强,准确性和恒定性不够,容易产生误差和漏洞。为之,他又彻夜未眠。他查寻国内外各种专业书籍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通过索食反应和对本体眼睛的自卫行动方式可以准确而有效的查验出受检本人的眼体素质。他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在体检工作中,又经过细密而严格的追踪检查,证明他的研究和发现是成功的。它大大提高了体检的准确性。随之这一方法迅速在全国得到了普及,他据此写得论文被编进了医学院教材中。中华耳鼻喉科杂志创刊号还将之选为开创版开篇中。华东空军第二总医院对他的佳绩给予了嘉奖和通报表扬,号召全军学习他的专研精神和负责精神。
自此,他的学术论著如雨后春笋一发而不可收。他这个时期他出版了大量专著和论述专文。有《中级眼科学》、《常见眼病》、《眼科全书》第一卷中《眼的比较解剖学》、《两眼瞳孔残瞙》、“《先天性无虹瞙》”、“《原田氏病》”、《先天性脉络模缺损》等等。
这位年轻的医学院教师似乎有使不完的劲,稍有空隙,他就想:哪里还需要我呢?晚上饭后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利用,我还可以干些什么的。那时我国正与前苏联热乎,各界都在开展学虩苏联经验,可是鲜有人会俄语。他会七国语言,俄语就是其中之一,他想就去当业余教师吧。于是,人们见到,每到星期六的晚上,他总是精神抖擞的出现在另一个讲台上,浙江医药干校及杭州护校、浙医附属医院、浙江儿童保健医院等院校的讲台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宏亮的亢奋的声音,他在那里业余教授俄语,也教授医学科普知识。他还常回老家江苏讲学,江苏的100多家医院都留有他的音容笑貌。
一九五四年,他刚刚度过了住院医师级就被晋升为眼科讲师及主治医师。
先 天 之 下 忧 而 忧
一九六三年,年轻的共和国遭受了特大自然灾害,由于经费问题,更由于绍兴急需建立医学专科学校,浙江医科大学的大专班迁移到绍兴,同时开设绍兴医专班。当务之急是绍兴急需大学教师。
从省城到小城市,谁愿意去呢?
校务会上,与会的教师有的低着头,有的干脆望着窗外。可怕的冷场。唐国藩医师坐不住了,他想:总得有人去呀,不是常说知识分子要爱国吗,现在国家闹灾慌,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困难,我不站出来,谁出来?他的妻子曹肃忱医师也在医大工作,是内科系的颇有建树的讲师兼主治医师,他想如果他去绍兴的话他妻子也必定会去,这样不就一下解决两个教师了吗?想到这里他决绝的站起来说:“我去!”人们惊讶的望着他:他身材瘦削而颀长,他说话的声音宏亮而清晰且富有磁性,在课堂上吸引了多少学生啊!他正在省城走红,怎么就这样放弃了呢?再加之他有四个孩子呀,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孩子的前途着想啊!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他啊!是想起了他从小立的誓言:要为天下失明人拨蘙复明?与天下人相比,个人算得了什么!
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唐国藩医师到了绍兴后工作量明显增加。绍兴的生源来自农村,基础课的任务加重了,业余为学生补课成了他的业余义务劳动;听说省城来了著名大夫,绍兴附近农村的人经常寻他到他的家中,他常常是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又被等候在家的病人挡住。夜半时分,他常常被突如其来的紧急敲门声惊醒,那是绍兴钢铁厂的工人眼睛被烧红的钢花灼伤了……另他感到困惑的是,绍兴由于采石矿的工人农民多又有钢厂铁矿厂,他们的眼睛常常被炸药炸伤或被石片系伤,当时国内外都没有特别的药物治疗这些外伤,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十有九瞎。唐国藩医师心如刀绞。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走进黑暗!而这些病例都是他在省城时从没遇到过的。
他在新开设的绍兴医专担任眼科教研组长。繁忙的教课之余,他养起了兔子,耗子,他摆弄起了牛的眼睛……在绍兴八字桥小学,那里有他的宿舍,他和妻子孩子被安顿在这里。每每深夜,他的课题研究一个接一个他的烟抽了一包又一包,他的咳嗽一声接一声……
忍 辱 负 重 先 人 后 己
这天,唐国藩医师拎着行里刚进家门就被一群学生像押解犯人一样叫走了。他很疲惫,他刚刚带着一批学生去党山巡回医疗回来,他还没搞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他犯了什么错误。路上,另一批学生与押解他的学生相遇。
“你们为什么要带走唐老师?”那批学生气愤的大声叫嚷。
“他是反动学术权威,这次就是要革他们的命!”
“这么好的老师,革谁也不能革他!”
这派学生当街就数起了他们的唐老师的种种优长。他们说唐老师治学严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讲课生动、深入浅出、重点突出,他的启发式形象化教学是每个同学都喜欢的。还有呢,一个女学生激动的说,我的钱包被偷了,粮票都被偷走了,唐老师知道了,把他自己节省下来的粮票都给我了……这个同学说着说着还流下了泪。
“这是革命,你懂吗,不是请客吃饭……”
两派学生说话间双方动手打了起来。
唐国藩医师厉声命令:“不许打架!”就让我去走一趟,天下总不会无缘无故抓人吧!
他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整整七年。他被强制戴上令人污辱的白袖套。他被剥夺了上讲台的权力,他被剥夺了上手术台的权力。文化大革命,他与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一样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他并没有懈怠自己。他鼓励自己: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捎信给女儿,给他送些纳鞋底的家什来,他要纳鞋底做针线活;他还要一层一层的糊纸制作一个个精美的纸夹,小盒子。
女儿见他手扎的满是血印,流着泪说:爸爸,您白天劳动挨斗的这么苦,有点空休息休息不好吗?
他的嘴角咧出一丝笑来,说:别哭别哭,总有天亮的时候,那么多人等着爸爸看病呢,练练手劲。
他被送去浬渚铁矿劳动。这天他的手被炸石头的火药炸伤了。灼痛不止。他顺手抓了一把铁矿边的泥往伤口上抹。奇怪,这灼伤竟不治而愈,灼痛感也消失了。他喜出望外。这泥土里一定有什么成份对灼伤有用。发现了新大陆,他一次次的在自己的身上做实验。他试着用利石割破自己的手指然后抓一把泥糊一下;他用火柴点燃小树枝烧自己的手然后用泥土和上水涂抹一下烧伤处。他发现有的泥土有用,有的泥土没有用。他分别记住了这不同的泥土的散布地点和颜色,他还用舌头舔一舔品一品它们之间不同的味道。
由于病人的呼唤太强烈,他被允许白天戴着白袖套去医院为特殊的有着疑难病例的病人看病,晚上继续到关押的地方接受监督改造。他十分珍惜这点病人为他争取来的机会,每个病例他都会带到关押他的地方,利用睡觉的机会在被窝里整理一遍,细细分析因果。
火 山 爆 发
他被解放了。解放,这个特定的词对被关押了七年的他来说太准确了。他像火山爆发一样浑身散发着蓬蓬勃勃的创造力。
他将在关押期间被他发现的泥土找来进行了试验。他发现这泥土中有一种叫腐植酸的东西对青光眼,对眼球灼伤及角瞙溃疡等外伤有特殊的疗效,他将这个叫做腐植酸的成份提练出来,制成了针剂,眼滴;他将那些疑难病症找来一个个研究,确诊了急性特发性角瞙内皮炎,回旋性脉络瞙视网瞙畏缩,结膜天庖疮,假性GRAVES症及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变性等。他施行了一系列新手术新疗法:用羊瞙修补角瞙瘘;用支气管镜取出眶内异物;应用扁桃体圈套摘除眶内肿瘤;应用LUOMMEP氏法修整虹瞙离断;应用JENSEN氏手术治疗麻痹性斜视;改良部分外植肌脉络瞙上腔移植术;应用自制的复明血清治疗LEBER氏病及视神经萎缩;用肝素局部应用治疗多种角瞙病;应用SOLCOSERYL EYE GEL 治疗STEVEN-JEHNSON 氏综合症等等。
一个炎热的夏天,像往常一样,他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已是中午一点多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从学校调到绍兴市人民医院工作。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等候他门诊。面对排着长龙的队伍,除了急诊以外,他不管求诊者托人介绍带着特殊的条子还是自己慕名来的,他都耐心的叫大家按次序排队“一个个来”他这里不需要后门,他会尽量让每个人都有看完了再走。他往回家走的时候,一个妇女迎面向他跪了下来:“唐医师,我老公自卫反击战时,眼睛被炮弹炸瞎了,他年纪还轻啊,我们是江西赶过来的,求你了!!!”她连连磕头,还拉着她的丈夫一起磕。唐医师扶起她来,又折回医院去给他们安排好住院,然后才回家吃饭。为了治好这位姓关的年轻的退伍的残废军人的病他夜不能寐,拟方案研究治疗方法。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这位年轻人的眼睛终于重见光明了。他兴奋之极连续看了一整天的电影……
拨乱反正的第一年,全国首届科学大会召开了,唐国藩医师带着他的科研成果“眼宁注射液 ”参加了大会。在大会上,他发明的注射液获得了一等奖,当时的国家主席华国锋给他颁了奖。在随之召开的浙江省科技大会,杭州科技大会,绍兴科技大会上,他发明的“牛玻璃体治疗角瞙及玻璃体混浊”“氨汰典注射液”“玻璃体手术研究”等分别获得了浙江省科技成果奖,杭州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绍兴地区优秀科技成果奖。当他拿到奖励给他的十几万元奖金时,他并没有从中拿一点钱给自己和孩子化,而是毫不犹豫的把所有奖金都捐给了肉联加工厂,用于新药的开发和生产。他扎实的中医基础和西医研究使他在开发眼保健药上频频有新产品问世,而他从不从中为自己谋一分利。
这个时期他接到通知,他发明的黄腐酸治疗眼外伤及角瞙溃疡获得了国际的承认,他被吸收为英国发起的皇家医学协会会员,他被邀请参加在东德和西德召开的“国际腐植酸应用医学会议”和“国际腐植酸医学应用会议”。他在大会上宣读的论文被称为东方医学成果,发表在国际医学专用杂志的首版;他宣读的论文“腐植酸治疗角瞙溃疡及出血性眼病疗效观察”被西德专用杂志收藏。
人们看到,这位在国际国内专业领域中享有盛誉的科学家,他成果卓著生活却极其简朴。为了节省时间,他一生的大部分主食都是面条,出国时他任代表团团长,人们注意到这位大科学家竟随身带着方便面,他将节省下来的外汇如数交给了国家。
主建绍兴九三学社 加入共产党
“文革已浪费了我们七八年的时间,这七八年能做多少事呵!”唐国藩医师在与朋友聊天时感叹,如何补回这七年的时间,延长他的职业事业生涯?他觉得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与他一样有一个为事业奋斗终生的愿望,同时,他认为知识分子们大都热爱共产党但又不是太关心政治,他们钻研业务“为伊销得人憔悴终不悔”。经过文革十年,他体会到,参加一个组织,与共产党保持一致,这不仅能使自己有个安全感安心做学问,同时还能比较直接、方便且名正言顺的向执政党提些合理化的建议。他还有一个更单纯的想法,参加民主党,退休年龄可以延长到七十岁甚至更长,他想这延长退休的时间正可以补回文革浪费的时间,延长他的事业生命以更大的贡献报效祖国。最吻合他这一理想的莫过于九三学社了,顾名思义,九三学社是学者为主的组织,他相信不少知识分子都在寻找这样的一个组织。可惜的是绍兴还没有这样的组织。怎办呢?总不至于到杭州去寻找这样的组织吧。志不同不同道,将志向相同的知识分子组织起来还可以专研业务呢!
组织九三学社这个念头一萌发,他就着手开始拜访医道和学术界友人,同时他的想法也得到了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的支持,一九八三年,绍兴九三学社成立了,他被推任为主委,该组织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各个领域专家教授工程师到农村去,到偏僻的山区去普及科普常识。
斗转星移,转眼间绍兴九三学社组织已成立四年了,他被绍兴九三学社员们推选为主委,九三学社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委员;他还被推选为绍兴市人大代表兼常委,付主任,浙江省人大代表。经过几年的参政议政,他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为全人类谋利益的党纲和章程与他的抱负最相吻合,他从小就立誓要为天下盲人治病,他早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诶为天下盲人,眼疾患者拨蘙复明的医疗事业。他认为他除了知识以外什么财产也没有,如果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的话,他认为这正是他所希望最终可以加入和可以与之为伍的组织,一九八三年,他郑重的向绍兴市人民医院党委提出了关于要求加入共产党的要求。一九八四年,他的要求批准了,他光荣的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的一员。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他给家里人立下规矩,不要收受病人送的礼品,凡是国家奖给他的科研成果奖一律用之于科研……
一九九四年十月七日,这名著名的眼科医师在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与世长辞了。他实现了他工作奋斗至终生的愿望,他没有享受一天的退休的安逸生活。
那天他在为病人开完刀回到家,匆匆吃了一碗面条拿起笔正准备为医科大学学生编一本教材的时候,他的女儿拿了一份癌症检测报告哭者的给他看时,他镇定的说:“别慌别慌,我还有时间。”那时候他已调回杭州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任眼科主任,浙江省防盲指导组组长。他顶着病痛把教材编写完才去上海住院手术,此后就再也没有回家。
浙江省委组织部和浙江省人民医院主持了他的追悼会。追悼会的礼堂里摆满了花圈挤满了人。
他的病人喊着他的名字,称他为“光明之神”、“救命恩人”;他的同事医学界同行称他:“忠厚长者”、“从不记恨甚至欺负和得罪过他人的人”;他的学生哭诉着:他们会记住老师的品德操行,以他的“形象化启发式”教育方式教育下一代;他的家人抽泣着说他“从来都是严以待己宽以待人”,他为医学事业贡献了生命和财产,留给家人的是宝贵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主办追悼会的组织部及医院党委历数了他的一生事迹:自一九五四年起他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他是国务院颁奖的特殊科技人才。他的一生经历过“战火纷飞”、“水深火热”的八年抗战,又经历了十年文革动乱,他的一生是艰苦创业,刻苦专研,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一生;是医术精湛,学术高超,颇有成就,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为广大病人普送阳光,抢救了无数高危病人的一生。他的逝世是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大损失,是广大眼疾患者的一大损失……
他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家乡江苏丹阳,安葬仪式上,回荡着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那琴声忧怨悲悯,倾诉着盲人对光明的企盼;那条小时候他扶起那位年长盲人的田埂依然横卧在那里,它记载着一个动人的故事:那少年立志练就一双神仙手,为普天下盲人拨蘙复明,日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被人们称为“光明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