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男,1963年2月出生,1984年8月温州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后,一直在绍兴第四医院(后更名为绍兴县中心医院)工作,近30年来,他始终在临床一线工作。他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对病人态度和蔼、充满热情;他医德高尚,关心集体。在平凡的医疗岗位上,留下了不平凡的足迹。

一、热爱专业,努力钻研,医术精湛
从踏入大学的第一天起,他就爱上了自己的专业,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毕业后他勤学好问,努力钻研,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成为医院内科系统中技术掌握最全面、工作能力最强、专业技术职称最高的医务人员。“把一生献给医疗事业”,这是他分配来院时的座右铭。绍兴县中心医院是一所县级基层医院。他分配来院时,医院地处农村,交通十分不便,在院内的医疗队伍中,本科学历的同志寥寥无几。他一走上工作岗位便安心本职工作,立足基层,立下了为基层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的决心,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疗生涯。他认真吸取国内外医药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在绍兴地区率先开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术等,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疾病的抢救成功率。在心脏骤停的治疗上他亦学有专长,面对一个个因心脏骤停而死亡的病人,王医师的脑子转开了,开始了抢救此类病人的学术研究。有位门诊病人在就诊时突发心跳骤停,王翔同志带领心内科其他同志一起经过20多小时的积极抢救,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事后病人及其家属很是感激,逢人便说:“是王医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不断结累病例,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开展医学科研活动,积极推广新技术、新项目。他主持研究的《以改良的食管起搏导管行心室起搏在抢救心脏骤停中的应用》课题获市、县科技进步奖。
二、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王翔同志工作认真、积极肯干,责任心强,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同事有事有病不能值班,他就主动顶替;患者有困难,他总是尽量帮助解决。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以高尚的情操,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医德医风,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不仅如此,他还甘当人梯,做好“传、帮、带”,指导下级医生开展临床工作。没有人会惧怕王翔医生,有的只是对他的信任、爱戴和尊敬。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王医师。
一次,都已是下午六点多钟,早过了下班时间,王翔医师还守候在内科病房的重危病人床旁。这是一位心肌梗塞的病人,整个下午他都没离开过一步。经过抢救,病情已渐趋稳定,但王翔同志还是不放心。在值班医生的多次催促下,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回到家吃了些剩菜冷饭,顾不上洗漱脱衣便躺倒在床上。妻子给他掖好被子,关上灯,蹑手蹑脚地走了出去。恰巧在这时,电话铃声又突然响了起来。急诊室又来了一位心跳骤停的病人,要他立即赶到。王医生迅速起床,小跑着向医院奔去。等到抢救结束,再次回到家时,已是后半夜了。为了患者,他常常在通宵抢救病人后的第二天又坚持工作。
又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患者突发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经气管插管、心脏胸外按压等治疗后患者心跳恢复,但很不稳定。值班医师想到了正在家休息的王医师,当他接到电话后急速赶到医院,即投入了紧张的抢救工作。王医师判断患者心脏血管堵塞,必须马上行介入手术进行血管开通。但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可能死在手术台上。加之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很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医疗纠纷,同事都劝王医师保守治疗较为稳当。王医师说“人命关天”,为了病人的生命,哪怕将来被病人家属“批斗”也在所不辞。在王医师的主刀手术下,病人的血管开通了,病情转危为安,病人的生命终于保住了,但此时已是深夜2时了。看着已经脱离危险的病人,王医师疲倦的脸上露出了愉快的笑意。出院时,病人家属拉着王医师的手感激地说:“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三、医德高尚,深得患者的爱戴
在工作中,王医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对待病人如亲人, 临床上常常会遇到一些病情较重,生活难以自理的患者,王医生总是耐心地为其检查,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进行救治,还常常不顾脏和臭,帮助做一些护理工作,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他工作任务繁重,经常加班加点。在他担任大内科主任期间,每天除了坚持亲自查房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会诊病人等着他。由于他医术精湛,有相当知名度,所以每天还有许多从远道慕名赶来要求看病的人,王医生总是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一天下来,常常是疲惫至极。但王医生从不叫苦,尽职尽责地做着本职工作。每年每月王医生加班的日子不计其数。他不分贵贱,亲切待人,对病人如兄弟姐妹,得到了患者、家属的信赖及周围病友的好评。
有一次,王医生接诊一个年逾八旬的老太太,通过细致的检查,诊断老人患有“冠心病”、“心房纤颤”、“全心衰”等多种疾病.根据病情,老人需要立即住院,可老人却面有难色地加以拒绝,经过详细地询问,得知老人的子女均在外地工作,身边缺乏亲人照顾。王医生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就自已带领科室的医护人员坚持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还利用业余时间陪老人聊天、解闷,老人多次感动地拉着王医生的手说:我能活到今天,全亏了您的治疗、照顾,我活了八十多岁还没见过象您这样的好医生,老人多次要送红包给王医生, 均被王医生婉言谢绝。
王医生的高尚医德在当地是有口皆碑的。近30年来他从不接受病人吃请,从不收受“红包”。他对待“红包”问题一向嗤之以鼻。一些病人求医心切,以为不送红包,医生就不会为他尽力。每逢这种情况,王医师总是耐心解释,婉言拒绝。有的实在推辞不掉,为了使病人安心住院,他总是偷偷地将赠送的“红包”缴至住院处作为病人的住院费,在手术以后,再将缴费单还给病人。像这样的事在王医生身上真是举不胜举。王翔医师就是这样默默地,毫无怨言,实践着他的诺言:全心全意为病人的健康服务。
作为九三学社绍兴市委委员、绍兴县二支社主委,王医师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所在的绍兴县二支社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支社;作为绍兴县政协常委,他积极参政议政、撰写提案,如2008年王翔在绍兴县“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有关防范和处理医患纠纷的提案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而就在2009年绍兴县开始实施第三方调解机制,实施以来初显成效。多年来,王翔多次被评为绍兴县政协先进工作者。今年,王翔又光荣当选绍兴市人大代表。
王翔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和朴实无华的人,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一位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一位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劳动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努力拼搏,不负重托,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