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要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如今,城市建设在日新月异。因此,建筑设计专家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摩天大厦的横空出世都是建立在建筑设计专家埋头苦干的基础之上,没有他们的智慧与付出,就没有实用与外观完美结合的高楼大厦,是他们用汗水结晶出了我们美好的城市生活。
在古城绍兴,华谊大厦、妇保院、中国黄酒博物馆、鲁迅故里、越王城……一大批地标性建筑,都凝聚了他的辛勤汗水。从事建筑行业30余载,他将传统历史文脉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实现了建筑业一个又一个突破。
他就是华汇工程设计集团副总裁、总建筑师徐一鸣。

阳光照亮建筑梦
初见徐一鸣,他像一名平和的长辈,周身散发着成熟和智慧的光芒。他的办公室,也没有想象中的奢华,却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巨大的落地书柜,几乎占去办公室整个空间的一半,而桌面上满满的文案和图纸,也无不展现着主人辛勤的工作。
采访中的徐一鸣先生显得有点腼腆,但是在建筑设计这个专业问题上却能娓娓道来,让人闻之而渐入佳境。
小时候,徐一鸣常常喜欢望着工地上漂亮的建筑物幻想:“要是哪天我也能造出这样美丽的房子该有多好啊!”
1980年的初春,18岁稚气未脱、高中毕业的徐一鸣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怀着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走上了“高复”之路。一次偶然的机会,徐一鸣听说当时响当当的绍兴地区建筑设计室正在招聘辅助工程师。于是徐一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让徐一鸣惊喜万分的是,没想到,面试后他居然真的被录取了。徐一鸣笑着说,“我当时,不过是为了圆梦罢了。”从此,徐一鸣小小的梦想开始慢慢变成了现实。
徐一鸣开始努力地汲取知识,在上班的同时,利用夜间读夜校不断学习建筑学科理论。凭着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徐一鸣一有空就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作业,有时候一忙就是好几天,经常是改了又改,他说那个时候橡皮总是不够用,没过几天一块新橡皮就变成橡皮渣子了。
徐一鸣独自完成的第一件建设设计作品是绍兴飞轮厂单层车间。由于这个车间需要放置吊车,结构基础复杂,设计也相应变得复杂。通过实地考察,精确测量,他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两个多月的时间,熬夜成了家常便饭。但是看着最终出来的设计图徐一鸣由衷地笑了,他说那种喜悦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情并且最终取得成功,你就会懂得什么样的感觉叫做幸福。
“建筑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历史,我的作品要有历史的烙印”
1984年,徐一鸣脱产学习建筑学专业。
那段时间,徐一鸣更加勤奋地学习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他开始了一段苦行僧般的生活,在他的床头上,摆满了有关建筑学和管理学等方面学科的书籍、字典、笔记本,遇到困难就向老师同学细心请教。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他买来手电筒,抱着书在被窝里一字一句地啃。每天,徐一鸣都要坚持学习到午夜,陪伴他的,是窗外的寒星。
经过3年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自此,徐一鸣的建筑设计有了质的飞跃,他也开始慢慢树立了自己的建筑理念:建筑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历史,建筑设计创作中,不仅仅只有满足生活需求的功能,还要有创意和美感,也就是所谓的建筑感。“我的作品一定要有历史的烙印。”徐一鸣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绍兴大型商厦大发展之际,绍兴供销大厦、绍兴国商大厦等一批新兴的高档商场迅速崛起。也是在那时候,学成回来后的徐一鸣接手了绍兴华谊大厦的建筑设计。
绍兴华谊大厦是当时绍兴最早设计使用全中央空调的建筑工程。与此同时,由于业主众多要求也多,还要解决周边居民的进出通道问题等,整个建筑设计难度超高。这对于徐一鸣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就要干得漂亮。徐一鸣和同事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地考察,并广泛地查阅国内外的资料、书籍。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图到施工图等,每一张图纸,徐一鸣都仔细推敲再斟酌。有时候,一张局部施工图,徐一鸣都要画好几天才能完工。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徐一鸣设计灵感的来源。 在设计华谊大厦建筑时, 徐一鸣在现代建筑规划的同时,将坡顶、菱形窗等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的设计方案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现在看绍兴华谊大厦大楼,我们感到没什么新奇的地方。但是,就是这座楼,当时常常被业界称好,作为样板来参观学习。
“千锤万凿”,留得精品在人间
与徐一鸣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说,徐一鸣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他设计的作品力求完美,哪怕一些细小的环节都不错过。他常说,我们设计的建筑一定要立得住,经得起后人的考验。
接下来的事业,徐一鸣做得得心应手。他就像一个修炼多年的武林高手,出手必胜。他“千锤万凿”,用心打造了一个个精品工程。
中国黄酒博物馆,徐一鸣将绍兴独特的黄酒文化在建筑设计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圆形母题作为基本构图,结合场地的地形高差、周边建筑、河道、古桥等环境因素,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在集中布置中结合切割、变换。使之既具有强列的现代建筑风格和博物馆建筑个性,同时吸取绍兴传统民居的水庭水院做法以及柱廊和地方石材等细部和材料,又富有浓郁的绍兴地域韵味。
越王城馆,徐一鸣在设计中将部分建筑半掩半显自然融入山体,重现了府山山脉走势。此外,徐一鸣还在设计中将强度较低的东湖石用干挂法置于大体量建筑物外墙在绍兴绝无仅有。石材的质感是东湖石独有的,上面每一个斑点、纹理,都是绍兴的印记。面对这样一个创意上佳却毫无借鉴的设计,徐一鸣带领的“华汇”团队与名城办以及施工单位环宇建设集团共同努力,组织了六次小样试验终获成功。
矗立在青竹江边的四川青川博物馆,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震撼:高高突起的灰白色墙体隐含“5.12”字体,呈倾斜倒塌的态势……博物馆在总体布局上,运用非对称几何图形;设计上采用“5·12”的抽象形式,整幢建筑形似“5·12”字样,以曲径轴“非对称”的东、中、西展开。这一建筑,也正是徐一鸣带领的团队所设计。
为了铭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再现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历程、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示灾后重建成果、感恩全国人民无疆大爱,徐一鸣和他的同事们多次亲身赴青川,经历多次余震,不辞辛苦,奔波劳碌,多少次挑灯夜战,用心钻研,细心绘画出一幅幅设计图,从而建筑最终从形、材料、展示和技术四方面来全面诠释青川地震博物馆。
……
徐一鸣的建筑作品多达百余项,他的作品无不彰显出一个城市的外在风貌和文化底蕴,多项作品先后获得过国家、省级举办的建筑设计竞赛奖项。人们在徐一鸣个人的建筑作品里,见证了一个城市发展的轨迹,同时也见证到他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许多作品建成后,无论从场地布局、景点别致等方面都得到了广大群众和专家的称赞和认同。
参政议政为民生
30多年来,徐一鸣用自己求实创新的辛勤汗水,努力创造佳绩,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怨无悔的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献给了绍兴的建设事业。
徐一鸣在工作的间隙,又担任九三学社绍兴市委会委员和绍兴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他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他的工作更忙了。
徐一鸣既认真履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责,积极参加人大、政协组织的调研、视察活动,又围绕中心,抓住重点,选准课题,组织会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各种意见和反映。就群众关心的问题,或以调研报告、或以政协提案的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仅他个人提出的《加快推进环杭州湾城市群一体化的建议》、《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提案议案就有近20多件。经过有关部门的努力,他的提案都得到有效解决。
看到自己的提案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徐一鸣参政议政的热情更高了。他表示,作为省政协委员,今后将继续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如实反映社情民意,多提好的提案,做好政府工作的参谋。
一步一个脚印,徐一鸣坚实有力地前进着,创造着属于他的奇迹,创造着属于他的建筑“艺术”!我们深信,徐一鸣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我们期待,徐一鸣的建筑艺术能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