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周记者吧……”国庆节之前一个飘着雨丝的下午,我在东街绍兴市人民医院一幢简陋的实验楼里,见到了该院医学分子实验室科主任、主任技师、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温州医学院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绍兴基层支委会委员董学君。
因事先我给他打了想见他的电话,所以走到门前他一眼就认出了我,可眼前的董学君除了一身白大褂外与我想象中的老学究、老教授模样似乎大相径庭。1963年出生的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中等身材的董学君,天庭包满,面色红润,气色颇佳。不愧是搞医学生物科学研究的,我便猜他肯定有什么养生经验。果然,他热爱体育运动,平时经常锻炼,什么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他都喜欢,不过他说现在限于时间和条件,一般每周去打几次羽毛球而已。
董学君的老家在千岛湖,1984年他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生物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便分配至绍兴工作,刚开始是在绍兴地区卫生学校当老师,教了十几年的书,至1996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的迫切需求,绍兴市人民医院开始筹建医学分子实验室,急需医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便将董学君“挖”至市人民医院工作,由他来带头创建医学分子实验室。

他刚调至绍兴市人民医院工作时,该院医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基础很差,学科建设面临重重的困难,几乎是“白手起家”。董学君觉得他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科研和学科创建工作之中,为此,他倾注大量精力,迎难而上,并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整天在实验室与微生物、基因、细胞等打交道,为医学科研和临床实验诊断、重大疾病防治等提供重要依据。
很快,绍兴市人民医院医学分子生物学的临床诊断和科研有了较大的起色,为此,学科的发展受到医院领导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2002年由董学君带领的医学分子生物学科被列为绍兴市市级重点学科,成为我市首个市级医学重点实验室,2005年该学科又以优秀成绩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重点学科验收。这期间,他还被选送到上海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高师班和浙江大学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学习,2003年他被破格晋升为主任技师。
花开无声,雁过留痕。回顾这二十多年来的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董学君可谓一言难尽,不知从哪儿说起,但他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似乎替他作了最好的回答。
2000年以来,董学君主持的省级立项科研项目7项、市级立项重点科研项目3项,得到上级资助的总科研经费达一百多万元,这在市级医学领域是不多见的,另外他参与协作的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2007年他主持申报的一项课题,被列为省部共建项目,是全省市级医疗单位唯一入选的一个科研项目,也为绍兴市实现了零的突破。董学君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奖6项,绍兴市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3项),此外他参与协作完成的课题,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多项。还主编出版了《遗传与优生》、《遗传.胚胎.优生》和《基础医学名词注释》,以及参加编写出版《微生物.免疫与护理》等著作。这些年,他在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Cytotherapy、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十多篇被评为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
董学君在医学科研领域不断创新的同时,他还十分注重科研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积极探索人类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治。他在人乳头状瘤病毒的一项研究中,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一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新亚型,经权威部门确认,系全世界未报过的新亚型,并被美国国际基因库(Gene bank)收录,省内外十多家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该成果对HPV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研究中,开发出多肿瘤指标联合诊断函数和应用软件,使部分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这一成果获绍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省市科研成果重点推广项目。他在成体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中,有2篇论文被国外SCI刊物录用,一项发明专利已被受理。董学君主持完成的这些科研成果,有4项先后被列为浙江省医药成果重点推广项目、1项被列为绍兴市重点推广项目,并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取得较好效果。
2002年,董学君成为我市医学界首位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对象;2004年被浙江省总工会授予浙江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被绍兴市总工会授予绍兴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入选绍兴市第五、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学术带头人。他4次被评为绍兴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年年被评为绍兴市人民医院先进科技工作者。
眼下董学君忙得不可开交,他几乎没有休息天和节假日。这段时间因绍兴市人民医院即将搬迁至新址,他天天都有来回跑,他想乘此良机,借助东风,在医院原有医学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基础上,创建绍兴医学分子生物实验基地,为我市在医学分子生物科学领域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除了日常繁重的科研工作和临床实验诊断外,他还承担着培养年轻科研人才的任务(如今实验室已增至十多人),并承担温州医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医学院校研究生和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另外,大量的社会工作也占据了他宝贵的休息时间,他兼任着一大串社会工作,如:浙江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微生物学会理事、浙江省遗传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浙江省检验分会委员、浙江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专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编委等。
在行将结束本文时,我想代表读者寄语董学君:保重身体,多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