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没有音乐就像没有太阳,而对于病人来说,没有医生就没有生存的希望。
他不是华佗转世,但他总是与死神赛跑,和时间拼争,一次又一次把命悬一线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不是白求恩,但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珍惜生命的爱心,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他,就是绍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茅尧生。

立志学医,源于母亲病逝
茅尧生当初学医是源于母亲去世。“我妈妈是因为肺结核早早过世的,这病很简单,可惜当时没有好医生。”茅尧生回忆说。看着被病痛折磨的妈妈,幼小的茅尧生立志要学医帮助弱者,救助像妈妈一样的病人。
上世纪70年代初,18岁的茅尧生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中,也下乡到上虞章镇。
那个时代,国家贫穷,医科专家奇缺。由于茅尧生自幼喜欢专研医学书籍,他当仁不让地被推选担任大队合作医疗站的“赤脚医生”。茅尧生在实践中带着问题边学习边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成了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既要司药又要打针的“万金油”。
1974年9月,茅尧生被推荐到浙江省绍兴卫生学校学习。两年后,茅尧生从浙江省绍兴卫生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教书的同时,一边还到绍兴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起内科医生。
医海无涯,敬业求精声名鹊起
多年的赤脚医生经验使茅尧生深知,要真正地解除病人的痛苦,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自己就要有一身过得硬的医疗技术,要有一双“透视眼”。
茅尧生总是把继续教育作为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重中之重。他积极参加各种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他不仅带着临床工作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博览医学资料,而且带着临床科研课题从设计、实验到通过论文答辩。此外,从事临床工作期间,他虚心向老一辈医学专家请教,业务方面进步很快,对心血管内科等疾病的治疗,他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与癌症,是被全世界公认的人类健康“三大杀手”。其中,心血管疾病发病快、病情急、危害大,以病情的凶险性、诊断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高难性,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患者心脏停跳就在瞬间,生命能否维系就决定于之后的几分钟。这短短的几分钟,就是生与死的较量。
作为心内科临床医生,茅尧生选择了这个专业就意味着他的人生充满着挑战,需要分秒必争地与死亡挑战,所承受的压力和辛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每做一个诊断和治疗时,都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
有一次,有个上虞的病人由于感冒发烧而引发了重症心肌炎,心跳频率失常,快得时候,达到170~180/分,慢得时候只有30~40/分。茅尧生立即抢救,使用抗心率失常、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监护等手段,经过茅尧生辛苦的抢救,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
有个40岁的萧山女病人,经常感觉自己心慌慌,到萧山医院做了仔细的心脏检查,说只有早搏,没有大问题。不放心病情的她,经朋友的推荐到茅尧生里来看病。茅尧生医生一听诊,看出该病人有先天性心脏病,存在房间隔缺损,有危险。后经B超确诊,情况如茅尧生所说。经过开刀治疗,这位病人康复出院。
类似这样的抢救病例,在茅尧生从事心内科医生的近20年中经历了很多很多。突发心肌梗塞、心跳骤停患者生命危在旦夕,患者心跳能否成功复苏、身体能否健康恢复,靠的不是偶然,而是茅尧生医生的及时到位、科学的抢救、果断的处理、细心的治疗。
茅尧生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热情服务赢得广泛赞誉,深受患者欢迎。慕名前来看病的患者总是络绎不绝,他们常称茅医生是他们见过的最有耐心、最好的心内科医生。
医学无悔,打造绍兴市最强的重症医学科
在绍兴市人民医院乃至全市医院,茅尧生的心内科已独当一面。然而,1996年,人民医院开始组建重症医学科(ICU),茅尧生被医院选拔为重症医学科(ICU)主任。茅尧生不得不放弃从事了近20年的心内科专业,勇于挑战的他再攀高峰。
ICU室作为医院保障危急重患者的最后屏障,病人病情种类多、变化快,医生尤其是科室主任必须是多面手,理论知识跨越各个专业,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茅尧生深知业精于勤。为提高自身能力,他的学习知识的时间更多了,在狭小的书房中用心积累着临床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作为科室领头雁的茅尧生,注重科室整体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和规范科室各项制度及操作流程,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提高医护人员的执行力,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是茅尧生的科室工作重点。每周组织开展一次科内业务学习,医生护士共同参加,共同提高,主题紧紧围绕重症医学核心技术及临床需要;每月总结分析一次上月病人的医疗护理质量,对重点问题、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通过共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科内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茅尧生带领他的团队,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严谨的临床思维和独特的创新能力,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非典、手足口病、甲流”流行的特殊时期,ICU作为危重病人的抢救重地,茅尧生作为ICU科主任同时也肩负着全市的诊断、救治、咨询及支持的责任,他积极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及其他相关科室的同仁坚守岗位,日夜留守医院,随时准备“冲锋陷阵”,为控制疫情蔓延、有效救治患者及为政府提供有关防治决策参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病人及家属、医院领导、卫生局领导的表扬。
在茅尧生的日历里,没有休息日。每年的几个小长假,黄金周,都是他最忙碌的时候,远超过了平时。他视患者为亲人,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救治了数以千计的重症患者,使无数濒临死亡的病人获得了新生。自组建ICU后,在茅尧生的带领下,人民医院ICU科室病房规模由小到大,医疗经验从无到有,治疗范围从偏到全,现已囊括市直属医院和人民医院全院全部科室的抢救,成为人民医院乃至全市各科室医生医疗工作的坚强后盾。
对茅尧生来说,能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就是他最大的满足。他牢记一句话:做医生是要讲良心的。没有良知的医生是不懂病人病痛的,也不可能为了病人而自我牺牲的。
在繁忙工作之余,茅尧生还先后撰写了《病例报告》、《老药新用》《疑难病例查房》、《出院病人健康指南》等4本医学论著,发表医学论文60多篇,多次组织省级、市级科研项目。
热心公益,无私奉献
茅尧生还身兼数职,九三学社的社员便是他的另一个身份,他既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还要承担大量的社会事务工作。
在工作中,茅尧生注重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工作,认真履行民主党派成员的职责,多渠道建言献策。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等方面撰写了多项提案,并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
“利用自己的专长,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是一名民主党派人士的本分。”在抓好科室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同时,茅尧生还热心组织和参加公益活动,借党派活动之机,他们科室的成员在他的带动下也经常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义诊、健康教育等活动,并联系周围社区中的慢性病贫困孤寡老人作为定点上门帮扶对象,为周边社区群众开展免费测量血压、指导用药和生活保健、解答疾病咨询等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30多年来,茅尧生用爱心为生命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也用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忘我的敬业精神,赢得了病人和同事们的尊敬。
采访结束时,茅尧生真诚地说:“当医生挺好的,永远都有学不完的东西,时时会有成就感。”精益求精,知足常乐,一台成功的手术,一项技术的突破,一次圆满的学术交流,清清白白、自自在在的生活,让茅尧生时时感受着作为医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