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社市委在去年年底进行了一项统计,我们恐怕还不知道社员中有人联合他人共同成立了助学基金会,而受到基金会资助的学生已遍布新疆、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山东、山西等7省市。他就是我社社员,第七人民医院外科主任丁仕章。

丁仕章于1958年出生,陕西省镇安县人。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至今从事外科工作逾三十载。现任《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编委委员、中国赴日本研修生同窗会会长。曾主持科研1项,参与科研2项,1998年获美国洛杉矶世界中医药大会论文1等奖。在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论文41篇,92年公开出版医学著作1部。
说起丁仕章的助学情结,要先从20年前被公派赴日进修说起。1990年,丁仕章被公派赴日本东京进修一年,在这一年里,他与医院的日本友人和同去的中国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仍然与日本友人和同学们保持联系。2005年,丁仕章联合几个同学组织了第一次回国人员同学会,除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新疆、内蒙古、四川、云南、山西、山东、陕西、安徽等省市的同学外,日本友人也受邀参加。之后,日本友人服部崇先生为了同学聚会方便,在上海买下了一套单身公寓,不聚会时用于出租,租金就作为同学会聚会费用的一部分。
在后来的三年里,同学会陆续举办了几次,在聚会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同学会除了联络友谊、学术交流之外,应该发挥同学会成员各自优势,集聚力量为社会做点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达成一致共识——寻找和资助我国边远地区,家庭贫困,无力支付高中学费的困难学生。2008年3月,部分同学会人员和日本友人一起讨论,将同学会改为“育英会”,将举办同学会的会务费改为援助学生的基金,会员们自发地慷慨解囊不断扩充基金,或各自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旨在通过扶贫助学,减轻困难学生的家庭负担,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
就在育英会成立后不久,四川汶川就发生了特大地震,同学会成员立即在四川都江堰找到2名受灾贫困学生,结成助学对象,之后又在我市对口支援县——青川县找到多名贫困学生。育英会在此次地震中已援助了5名学生,其中1名援助5年、1名援助4年、其他3名各3年。到目前为止,正在接受育英会援助的学生有新疆、内蒙古,四川,陕西,山西、山东,云南等地 的24名学生,包括汉族,维吾尔族、纳西族、白族,基诺族(中国发现的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等7个名族。2010年,育英会计划再新增10—15名助学对象。
在育英会成立后的几年里,丁仕章先后赴陕西、四川等地看望了他负责援助的几名学生,在走访过程中,丁仕章看到很多受助学生衣着简陋,每餐只用一碗清汤配饭,孩子们虽然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困苦,但却从来没有放弃过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这让丁仕章感觉心酸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将援助事业继续进行下去的决心。让他欣慰的是,受助的学生成绩明显进步,在学校都有各种获奖,学生们经常给他寄来感谢信,表示努力学习,成为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并且将来再把爱心传递下去。
在这两年的实地走访中,丁仕章也发现了一些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存在的教育问题。比如小学中学的师资不稳定,向城镇集中,而不具备教师资质的代教问题突出,中小学学生也不得不向城镇集中,如此一来一方面使没有经济收入的家庭,难以支付义务教育之外的食宿费,有的学生仍然面临新的失学;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同时流出,导致建造不久的校舍荒废。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率尚可,因为各种原因,能顺利进入高中或者考入大学的比例明显低。故此,育英会决定从2011年起,基金会的目标就是让这部分这部分弱势群体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不仅如此,丁仕章非常关注我市的高等教育事业,他利用自己与日本友人的同学情意,为绍兴市文理学院、绍兴越秀外国语学院介绍日本友人免费为这两所学校义务教学6人次,受到了校方和学生们的赞誉。这一事迹曾先后被绍兴电视台和《绍兴日报》报道。
以中国传统道德宣扬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代表的博爱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博爱精神就其本质而言其实就是同情之心,丁仕章在行医中为困难病人手术和捐赠医药费的感人事迹也曾在浙江工人报报道,多次自掏过路费汽油费、开着私家车护送台州、湖州、上虞的康复患者,这些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例,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社会和谐大乐章中的一段优美旋律,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和九三学社社员的博爱之心,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让我们用与生俱来的良善之心去看待世界,回报社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