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汉礼( 1919年1月25日——1988年11月22日),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的物理海洋科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为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刻苦求学
1919年1月25日,毛汉礼出生在诸暨保安乡毛家园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毛春茂虽是个老实巴结的普通农民,但他觉得家里几代人都没有读过书,自己目不识丁吃尽了苦头,所以再穷再苦也要让儿子上学念书。于时,毛汉礼6岁那年被父亲领进了私塾,11岁那年考上了离家10公里的镇上高小,13岁高小毕业时,家里再也无力负担他上学的费用。但好学的毛汉礼并没有放弃学业,天资聪颖的他终于在16岁那年(193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著名的绍兴中学(绍兴一中前身),成为学校少数几个浙江省教学厅“清寒助学金”的获得者。从此,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刻苦攻读,仅靠学校发的奖、助学金读完了高中。
1938年,毛汉礼高中毕业,其时,日本鬼子的铁蹄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横行、肆意践踏。毛汉礼原想毕业后能找个小职员的工作以维持生机的希望也成为泡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赴杭参加了全国大学的联合招生考试,以第一志愿报考了浙江大学,结果他被录取了。当时浙江大学因抗战已迁至广西,毛汉礼实在拿不出去广西上学的路费,只好写信给学校恳求浙大为他保留一年的学籍,与此同时他又报考了浙江省财政厅练习生,幸被录用,月薪40元,他在省财政厅干了半年多,省吃俭用终于积攒了200元钱,他觉得勉强能到广西去了,就向父母提出了自己想上大学的心愿。正好,有位邻村老乡要去贵州投靠亲友,父母亲同意毛汉礼与其结伴同行去广西上浙大。一路上,因毛汉礼路费有限,他舍不得坐车,几乎全靠一双脚板步行,长途跋涉了两个多月才到达广西宜山浙大校址。其时,日军开始对广西实行“狂轰滥炸”,学校几个月都不能正常上课,再次被迫迁往贵州,毛汉礼只好又和几位同学一起从广西宜山步行至贵州。为避战乱,学校一会儿在贵州的青山,一会儿又到贵州的遵义,不时漂泊却坚持教学,就这样,毛汉礼全靠刻苦攻读成绩优异获取奖学金从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
留学海外
1943年,毛汉礼一面留在浙大当助教,一面继续攻读研究生。时任浙大校长的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兼任着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校长是上虞人,对毛汉礼绝为赏识,他得知毛汉礼想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深造,因那里相对浙大藏书及资料更丰富,研究条件和设施也更为完备,便极力推荐毛汉礼去,还想方设法让毛汉礼免费搭乘去重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址)的卡车。1944年,毛汉礼如愿成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6年,毛汉礼随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一起迁回南京,这年夏天,他获悉教育部正在招考公费赴海外留学的留学生,他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为中华民族争光、学成报效祖国的志向使他毫不犹豫地赶去报了名,他认为只有走科学救国这条路才能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结果,在5000余名留学生报考者中,毛汉礼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脱颖而出,成为最后140名公费留学生之一。
1947年夏,毛汉礼抛家别妻、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海洋学。美丽的异国风情和夏威夷风光对他并没有多少兴趣,令他着迷的依然是奥妙无穷的自然科学和神秘的海洋,他以极大的毅力在一年的时间里学完了需要化三年才能学成的美国大学的物理、数学等基础课。1949年,毛汉礼在美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心情万分激动,他时刻准备着听候召唤回国建设新中国。1951年,毛汉礼终于取得了博士学位,这意味着他从此可以享受安逸舒适的生活,包括人们梦寐以求的洋房、汽车和相当优越的学术研究环境。同学们赶来向他祝贺,却见毛汉礼正在收拾行李。同学们吃惊不小:“什么?你要回去?”毛汉礼点了点头,斩钉截铁地说:“对,我现在就想回国。”
心向祖国
不料,毛汉礼回国的要求遭到美国移民局的无理阻拦,美国当局以“中美两国虽未正式宣战,但存在交战状态”为借口,禁止“凡研究课题涉及美国最高利益的人回国,违者坐牢。”
“无耻!你们阻挡不了我回国的心。”毛汉礼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方面雇请了律师跟美国移民局打起了官司,另一方面他给国内的亲友写信,表示了自己坚定的回国决心。他的妻子范易君还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反映毛汉礼在美国的遭遇及他的斗争经历。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毛汉礼常常站在海边面对东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祖国和亲人,这个时候,祖国给了他无穷的勇气和力量。他的遭遇得到了正直的美国老师、同学的帮助和支持。这场斗争整整坚持了3年。直到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揭露了美国当局无理扣留我国留学生和科学家的阴谋,美方才答应用朝鲜战场上的美国战俘交换毛汉礼等中国科学家。
毛汉礼终于要回国了,当他提起简单的行李告别老师和同学时,激动不已地说:“我已盼了整整7年。”可就在他离美之时,一位美国官员还威胁说,他们有权把毛汉礼送到台湾去。遭到毛汉礼的断然拒绝。
1954年夏天,历经坎坷的毛汉礼终于回到了祖国。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任副研究员。1962年晋升为研究员。文革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献身海洋
毛汉礼认为要发展祖国的海洋事业,首先必须从调查入手,以摸清我国的海洋资源、环境、现状等,才能科学地利用和开发海洋。为此,他非常重视掌握第一手资料,足迹遍布祖国广阔的海岸线,从渤海到黄海,又从东海到南海,他率调查组历经数十年完成了《我国首次渔场综合调查——烟(台)、威(海)外海鲐鱼渔场调查》《渤海及北黄海西部综合调查》《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等一系列大型调查,其中《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为世界空前规模的一次科学普查,共编辑出版了《资料汇编》10册、《海洋和潮流图集》14册、《调查报告》11册,这项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毛汉礼还领导并承担了“东海大陆架及冲绳海槽海洋学”、“黄海、东海环流及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石油开发”和“海洋污染防治”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发表了数十万字的论著、译作、科学报告和海洋科普读物,为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7年,毛汉礼突发心肌梗塞,病到在工作岗位上。从此他的身体一直欠佳,经常离不了药瓶。但他仍念念不忘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一直坚持带病工作。由他主持的中科院重点课题“黄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研究”和“黄东海环流结构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共完成重要论文30多篇,其中有二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中科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二等奖。作为国家“七五”重点科技项目的带头人,毛汉礼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年事已高,依然充满激情地带领着研究生大搞科技攻关项目,出色地完成了“中国海温跃层基本特征及数据预报”专题研究,同时还承担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
言传身教
“没有一个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是不能进行科学攻关的,更不能达到科学的高峰。所以要把我国海洋科学事业搞上去,关键在于培养人才,扶持新生力量。”这是毛汉礼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如他经常鼓励海洋所的年轻人“学生要超过老师”,并放手让青年人去担任研究课题、搞科研攻关项目,倡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了建立专业配套、多学科并重的科研集体,毛汉礼主张从海洋学、气象学、数学、力学和新技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中招收研究生。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他就亲自带了4名研究生,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培养接班人。到了80年代,他更为迫切地感到,祖国的海洋事业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于时,他开始研究生和博士生一起带,并一口气带了7人,还积极推荐年轻人出国进修。多年来,经毛汉礼培养出的物理海洋学方面的尖端人才计有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46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伯乐”。
毛汉礼治学严谨、能言善辩、学识渊博、一心报国,是一位深得人们崇敬和爱戴的科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有胆有识、直言不讳、豁达开朗、热情似火的绍兴乡贤。
1988年11月22日,毛汉礼因病在青岛去世,享年69岁。他被选为青岛市文化名人,在该市百花苑树立铜像,供游人瞻仰。
作者:(周飞)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部门